18世纪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爱德华·吉本在其经典著作《罗马帝国衰亡史》中曾提出一个惊人的数据:罗马帝国疆域覆盖面积超过160万平方英里(约合414万平方公里),总人口高达1.2亿。这一数字如果属实上海配资,将远超同时期中国两汉王朝的人口规模。据史料记载,两汉鼎盛时期疆域面积虽比罗马帝国更为辽阔,但人口峰值始终维持在6000万左右,仅为吉本所估算罗马人口的一半。
然而,现代西方学术界普遍认为吉本的这个人口估算存在严重夸大之嫌。经过严谨考证,学者们将罗马帝国实际人口规模修正为6000万以上。这种修正并非个例,在古埃及、古希腊等古代文明的人口统计中,西方学者都进行过类似的数据矫正。究其原因,若不对这些明显失实的人口数据进行修正,将会导致对古代社会经济、军事等方面的定量分析出现系统性偏差。
关于罗马帝国真实人口规模,由于涉及地域过于广阔,史料记载又残缺不全,至今仍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学术难题。不过,我们可以通过考察罗马共和国时期的人口状况来获得一些启示。在公元前3世纪中叶,罗马共和国完成了对意大利半岛的统一,其疆域已与今日意大利版图大致相当。但在此之前,罗马只是一个区域性政权。
展开剩余77%公元前280年爆发的罗马-他林敦战争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线索。当时,为支援意大利南部的希腊殖民城邦他林敦,伊庇鲁斯国王皮洛士率领一支由2.2万步兵、3000骑兵和20头战象组成的远征军跨海而来。据《全球通史》记载,尽管罗马军队在战斗中伤亡惨重,但他们却拥有75万意大利战斗人员作为后备力量。这一记载表明,当时的罗马共和国至少拥有80万可征召的军事人员。需要特别指出的是,在罗马共和国时期,奴隶是被禁止参军的,因此这80万战斗人员全部都是17至60岁之间、拥有一定财产(能够自备武器装备)的罗马公民。
从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军事动员能力来看,其人口规模确实相当可观。在持续不断的扩张战争中,罗马经常能够动员数万大军进行远征,这都表明其背后有着庞大的人口基础作为支撑。据此保守估计,公元前272年时的罗马共和国,包括奴隶在内的总人口至少达到600万以上。
那么,这个数字是否可信呢?让我们对比现代意大利的人口与粮食状况。现今意大利总人口约5900万,粮食自给率仅为55%左右,这意味着近一半人口需要依赖粮食进口。考虑到古今农业生产力的巨大差异——包括亩产量、水利设施、农具技术、肥料使用等方面的进步,现代单位面积粮食产出大约是古代的10倍。如果再计入耕地面积扩大、农业基础设施改善等因素,古今人口承载能力的差距可能达到15倍左右。以中国历史为参照,清末人口约为战国晚期的15倍,而现今人口则达到战国时期的46倍。
值得注意的是,战国时期中国已经普遍使用铁制农具和深耕技术,而同时期的罗马仍在使用效率低下的罗马轻犁进行浅耕作业。加之地中海气候雨热不同期的特点,使得意大利地区的粮食单产本就低于同期中国。按照15倍的人口承载差距计算,现代意大利能够养活3000万人,那么2200年前的意大利最多只能维持200万人的生存。
意大利粮食不能自给的主要原因在于耕地资源有限。根据前瞻数据库的统计,2011年意大利耕地面积为680万公顷(约1.02亿亩),虽然近年有所增加至910万公顷,但仍显不足。从中国人均耕地标准来看,意大利理论上可以勉强养活5900万人口。但必须考虑两个关键因素:首先,地中海气候雨热不同期,不利于农作物生长;其次,意大利一年只能种植一季小麦,而中国许多地区可以实现一年两熟。因此,意大利的实际粮食产量远低于中国。即便将所有可耕地都开发利用,古罗马时期也绝无可能达到现代意大利的耕地开发程度。
即使按照最宽松的估算,将现代意大利人口承载量除以15,得出的结果是393万人。这意味着公元前272年时,意大利全境人口不可能超过400万。然而根据西方历史记载,当时尚未统一意大利的罗马共和国就已拥有600万人口,整个半岛人口可能达到800万,这显然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。
如果采用西方学者考证中国夏朝时的严谨标准来评估,2200年前的意大利总人口不会超过200万,罗马共和国最多仅有150万人。这一结论与西方传统叙事存在巨大差距。
最后需要强调两点重要认识:首先,西方关于古罗马的历史记载中存在大量夸大成分,特别是人口数据被严重高估。历史发展具有内在逻辑性,人口规模是文明发展的基础要素,如果古罗马没有足够的人口基数,其辉煌的历史成就就失去了物质基础。其次,对古代人口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可靠的农业生产力分析基础上,任何脱离实际承载能力的人口估算都值得怀疑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华夏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